四、有所突破 (1/3)
按照死者李云飞生前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轨迹,张局长做了一张图,将李云飞的一生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。
一是25岁之前,李云飞一直生活在生他养他的B县小顶子村。这期间,李云飞21岁大专毕业后在凤凰乡中学任教。
二是25岁至35岁,李云飞进入杉松岗镇中学担任中学校长。
三是35岁一直到退休,李云飞调入县委办,历任科长、副主任,之后出任教育局长和政协文教委主任,直至退休。
四是退休之后,为了能够跟儿子相互照应方便,李云飞搬家到了儿子工作的城市,目前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。
从这个轨迹看,李云飞如果是得罪了人,很可能就是在他出任学校校长和局长期间,其他时间好像他都不会对别人造成威胁。难道是他出任校长和教育局长挡了别人的道儿,所以才会招致如此毒害?如果真的是那样,当时为什么凶手不出手,而非要等到现在呢?现在他退了休,也根本不可能再伤害到谁了呀!难道是有人看他退休生活太滋润了,所以起了恨意?可这个时候再做这个事情,还能有多大意义呢?谁知道呢,这样的事情是没办法推测的。有时候对面走路,看人不顺眼都能打起来呢,所以出现这事儿倒也不奇怪。反正,不管怎样,这个调查方向是不会错的,就看哪一个方面能够找得到更有价值的线索吧!
张局长手上还有三个未结案的案子在办,刑警队长黄海波正带着人在办,好在那几个不是那么着急,不像这个案子这么容易让人引起恐慌。所以,对于这个案子,他十分的在意,也很着急。
其实,所有的办案人员都跟他一样着急。大家伙儿都有网购的习惯,自打出了这事儿,都不太敢网购了,生怕自己接到的包裹里被下了毒。
李云飞的家乡小顶子村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沟里。村子四面环山,一条小河从村中自北向南穿过,然后又在村西向东拐出了村子。
小村儿不大,一百多户人家,大部分都是砖瓦房,只有一少部分是泥墙瓦顶的。村子四面的山坡上是耕地,村子前面是水田。
虽然已经进入到21世纪,但村子里的农民依旧靠骡马解决耕种和近距离运输的问题。这是因为村里的耕地多是坡地,不适合机耕,也不适合农用车运输。所以,大部分家庭里还养着骡马。当然,部分富裕起来的家庭已经买了四轮拖拉机,甚至还有人买了小轿车。
负责到李云飞故乡调查的是邓刚、肖辉、史云龙他们小组。邓刚是治安大队的,肖辉和史云龙是特警大队的。这仨人里,就邓刚经验丰富一些,其他两个人还都是新兵。这次被派出来,也是局领导有意要锻炼他们。别看邓刚人不大,心眼儿可挺多,在局里大家都叫他机灵鬼儿。
他开车带着人到达小顶子村后,先是打开了隐藏的摄录机和录音笔,然后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,说是要给李云飞写纪实报告,所以想找他们了解一些李云飞当时在村里生活的情况。
村委会里一位李姓工作人员一听说要给李云飞写纪实报告,脸上露出颇为惊异的神色。
“给他写纪实报告?”
“啊,怎么啦?他不是挺好的一个人么?”
“就他啊,老好了!你们慢慢了解了就知道了!”李姓工作人员话里有话地说。
“呵呵”村委会里的另外一个人听他这么说,不由地笑了。
“你笑啥,老张?我说的不对啊?”李姓工作人员自己也憋不住先笑了,他笑着回头看着那个人问。
然后,他笑着告诉邓刚说:“想要了解李云飞的事儿,就得找老书记李凤山,他跟李云飞可是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儿,李云飞每年回来上坟祭祖可都是会到他们坐上一坐的。”
邓刚一看到他的脸色,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了。所以,他先是不动声色地恳请他带着去了老书记李凤山的家里。
“我带你们去倒是行,不过我领到门口可就走啊!我这儿还一大摊子事儿呢!”李姓工作人员说。
“行啊,那也很感谢你了!”邓刚忙不迭地道谢。
“那走吧!”说着,李姓工作人员带着他们走向村北的一户人家。
走到胡同口,他指了指一扇蓝色大门说:“这家就是!你们去吧,我可得回去了!”说着,他转身就走了。
“好,那你慢点儿!谢谢了啊。”邓刚感激地向他摆了摆手,然后转身朝那扇开着的蓝色大门走去。大门是开着的,院子颇为宽敞,正房是砖瓦结构的,看来有一些年头了,窗子还是那种木头的玻璃窗。
正房的左边是一趟长厢房,靠近大门的地方有一个牲口圈,里面拴着一匹马,正在低头吃草。马圈的旁边是草房,再往里的厢房是用来盛放粮食和杂物的屋子。厢房前面靠近马圈的地方有一挂马车。正房的西窗户下面有一台四轮拖拉机。
正房的右边是个小菜园,里面载着几棵李子树,靠近大门的位置有一架葡萄。葡萄顺着搭好的架子爬到了大门上面。
邓刚带着人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正要进到院子里去。